衰退不可逆!身體發生這些變化說明「卵巢正在提前退休」 做好5件事:預防早衰



和減肥一樣,保養也是女人一生的事業。但是,很多女性只關注到了「表面」的工作,光顧著保養容顏和身材。作為女人的「生命之源」,卵巢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卻被很多女性所忽視。

卵巢會影響女性一生的健康,一方面卵巢能儲存卵子並且排卵,發揮著孕育生命的功能;另一方面卵巢可以分泌女性所需的激素,是維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。

一般情況下女性在40歲到50歲左右,卵巢的功能就會出現下降的問題。然而現如今有很多年輕人卻已經出現了卵巢功能不全,甚至是卵巢早衰的問題。


Advertisements

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陳彩蓉提醒,卵巢功能衰退在臨床上是不可逆的,目前沒有確切有效的方法能恢復卵巢功能。一旦卵巢功能衰竭,那就意味著提前進入了更年期。


卵巢和衰老密不可分

陳彩蓉介紹,卵巢是女性的性腺,是維持女性性功能與生殖功能的器官。它主要有兩大功能,一是產生並排出卵子,為孕育生命做準備的生殖功能;二是卵細胞成熟過程中產生多種激素的內分泌功能,保證女性體內的激素平衡,是月經規律、正常懷孕和維繫女性青春的重要器官。

卵巢與其他的器官是一樣的,都會經歷發育、成熟以及衰老的過程。正常情況下,女性的卵巢從月經初潮到30歲之前是最具活力的,35歲以後,卵巢功能會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,40歲以後,卵巢功能慢慢衰退,直至進入更年期。

Advertisements

如果在40歲以前就出現卵巢功能減退,就是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(POI)。如果衰退程度進一步加重,出現閉經、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,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圍絕經期癥狀,就是卵巢早衰(POF),是POI的終末階段。



Advertisements

「女性的卵子是固定的、天生的,如果卵巢儲備功能下降,也會出現卵巢早衰。」陳彩蓉介紹說,卵巢是卵子的生產工廠,但女性並沒有生產原始卵泡的生理功能,原始卵泡是與生俱來的,基本上每個女性一生當中能夠排出的卵子數量是400多個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是指卵巢產生卵子的能力減弱,卵泡質量下降,導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和生殖內分泌功能紊亂,可進一步發展為卵巢早衰。


陳彩蓉介紹,卵巢功能減退,身體各個機能都會發生變化,就會提前出現更年期癥狀,主要有月經周期異常、雌激素缺乏癥狀、不孕症。


月經周期異常主要體現在月經周期縮短、經量減少、周期不規律、月經稀發或頻發、閉經、不孕等,少數女生可出現無明顯誘因的月經突然終止。


卵巢可以分泌女性身體所需要的一些激素,主要包括孕激素和雌激素。雌激素可以使皮膚保持水分,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,使皮膚柔嫩、細緻,在神經系統、心血管系統、骨骼、泌尿系統等組織里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當卵巢功能減退,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,就會出現睡眠問題、夜間多汗、性慾減退、骨質疏鬆、骨痛、骨折、情緒和認知功能改變、心血管癥狀和心律紊亂等癥狀。

Advertisements




切勿有「等一等」的想法

如果女性出現了月經周期縮短或者睡眠不好,情緒改變,是不是卵巢功能衰退呢?陳彩蓉介紹,診斷還需要結合患者的查體和輔助檢查,同時排除鑒別診斷才可以確定。

首先通過抽血檢查體內激素水平,如果基礎卵泡雌激素FSH(促性腺激素)水平升高,即月經第二天FSH水平均大於10至25U/L,提示卵巢儲備功能下降。若年齡小於40歲且FSH連續兩次大於40U/L,則診斷卵巢早衰。

Advertisements

還需要超聲檢查了解雙側卵巢大小、竇卵泡數等情況,如果B超提示卵巢萎縮,無卵泡存在或者極少,就有可能是卵巢功能衰退。

陳彩蓉提到,現在卵巢早衰的患者並不少見。除去遺傳因和醫源性因素,卵巢早衰高發離不開現代生活方式、生活節奏的改變。熬夜、情緒緊張、飲食不規律、過度節食、運動缺乏、食品安全問題、環境污染、輻射等都是導致卵巢功能減退的原因。



一些女性會選擇極端的節食減肥方法,讓自己的體重快速下降,這樣會使脂肪快速下降,一旦體內的脂肪比率過低,很容易影響到雌激素水平。因為體內的脂肪不足,無法合成足夠的雌激素,從而導致月經紊亂,甚至閉經,進而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,最終引發卵巢早衰。

「卵巢早衰是不可逆轉的,如果有生育需求要及早在卵巢衰竭之前完成。」陳彩蓉說,儘管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較正常女性生育能力明顯下降,而且卵巢功能不可逆轉,但慶幸的是,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卵巢中仍有少量殘存的卵泡,有稀發排卵並妊娠的可能。因此應該積極使用各種方法助孕,最大限度地利用殘存的卵泡。

Advertisements


她提醒,月經異常、一年或以上不孕都有可能是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信號,一定要及早就診,切勿有「等一等」的想法,尤其是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女性,多等一等,都會影響受孕的成功率。

如果卵巢功能已經開始減退了,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,接受系統的、規範的激素補充治療,還要調整心態,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,學會自我放鬆緩解心理壓力。


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