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你好!親人間「這種關心」要警惕 他們的關心「會讓你過得更糟」

親人間,這種關心,要警惕



在生活中,我發現很多人是這樣的:


遇到問題,寧願自己死扛著,也絕不會向父母訴說或求助。


Advertisements

我的朋友小文,就是如此。


這半年來,小文過得非常不容易。


因為大環境的原因,她被降薪了,緊接著身體又檢查出了問題。


但她一直沒有跟家人提起這些事,打算獨自一人扛過去。


這段時間,她經常公司、醫院兩頭跑,人變得特別憔悴,甚至陷入了嚴重的抑鬱狀態。


於是我忍不住問她:


「你不跟父母說一下嗎,他們也許幫不了你多少,但起碼能關心關心你啊。」


沒想到,聽到我的提議後,小文更加無力:


「不能讓他們知道這些事,他們的關心,會讓我過得更糟。」


對此,我感到很困惑:


為什麼父母的關心,會讓孩子過得更糟糕呢?


Advertisements




01




直到小文向我聊起她的成長經歷,我才明白其中緣由。


小文從幼稚園開始,就是留守兒童,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。


但她的媽媽並不是那種只顧賺錢、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家長。


相反,她會經常打電話給小文,噓寒問暖,似乎很樂意了解小文的近況。


但讓小文感到古怪的是,每次向媽媽傾訴完,媽媽的「關心」,都會讓自己更不開心。


她談起青春期時的一件事。


高考前,小文因為學習壓力太大,暴瘦了十幾斤,情緒也變得非常低落。


她媽媽知道後,打來電話細問。


小文解釋說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,胃口變得很差,所以才這麼瘦。


沒想到,一聽到小文說「自己心情不好」,媽媽開始了一通「關心」,大意是:


你這個年紀就應該好好學習,整天胡思亂想什麼啊?難怪會學習退步?

Advertisements


這些話,瞬間讓小文無話可說,也更無力去傾訴自己為什麼會情緒低落。


不僅於此,從小到大,小文還聽過很多類似這樣的「關心」:


生病了,媽媽會大聲絮叨:

說多少遍了,要注意身體,現在知道難受了?


失戀了,爸爸會替她反省:

早跟你說過他不行,你偏不信,這回吃虧了吧?


這些話語聽起來,好像每一句都是父母再正常不過的關心。


但在小文的感受里,這些話語背後更多的是一種責備:


是你自己總胡思亂想,所以才會學習退步;

是你自己不好好注意身體,所以活該生病;

是你自己看錯人,所以才會被欺負被分手;


這,就是典型的「指責式關心」。


心理諮詢師劉小波講過一句話:


對許多孩子來說,一個人痛苦,但如果把痛苦告訴父母,常會得到雙倍的痛苦。


而「指責式關心」,就是造就這種痛苦的根本來源。

Advertisements


它不僅給不了孩子半點寬慰,反而讓孩子更加痛苦:


自己已經過得這麼不好了,最親的人不但沒有好好關心自己,反而在不斷地指責自己。


Advertisements




02




來到這裡,你可能會說:


父母也是一片好意,只是不懂得表達而已,告訴父母一聲,讓他們注意一下說話方式,不就好了嗎?


其實呀,小文不是沒試過。


去年被奶奶強行安排相親,小文忍不住跟媽媽說起自己的厭煩,希望能得到媽媽的一些支持。


但媽媽不僅沒有理解她,反而還站在奶奶那邊,繼續催她去相親:


「你年齡確實到了,不然再過兩年,就是別人挑你了。我們催你也是關心你,為你好。」


這讓小文感到更加壓力。


但即便如此,她還是很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:


「從小到大,你們都不在我身邊,很多事都是我自己做主,現在你們突然這樣關心我,我不太習慣。」


沒想到,聽她這麼說,媽媽一下就哭了出來,說:


「你不要這麼說,我會很內疚的,當初我們也是為了賺錢養你們,才留你一個人在家。」


這句話,不僅充滿了媽媽的指責:


我是幫不了你,但你不要指責我,我無法承受這背後的內疚。


而且在這裡面,還有施加給女兒的內疚感:


你指責我,給我製造內疚,你不是媽媽的好孩子。


所以,當時聽到媽媽這麼說,小文一下就剋制住自己繼續傾訴的慾望。


因為,她徹底意識到兩件事:


一是媽媽不僅幫不了我,還會指責我;

二是我不能指責媽媽,要學會體諒她。


於是從那以後,她決定緊閉心門,不再向媽媽傾訴任何煩惱,而是選擇獨自去解決問題。


前段時間,在某次去醫院複查後,看著還沒有好轉的指標,小文感到非常絕望,還產生了自殺傾向。


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,她終於再次產生了要跟媽媽傾訴的想法。


但在打開媽媽的對話框,猶豫幾秒後,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傾訴,決定再次自己獨自消化一切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