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媽媽,你別再吼我了」!3類常見語言會降低孩子智商 哈佛教授教你「換個巧說法」孩子長大會感激你



說一件讓你又氣又好笑的事,你會想起什麼?

前一秒被孩子氣得要死,各種咆哮;下一秒被哭得梨花帶雨的孩子,那委屈的小眼神折服!

「你笑了嗎?你不凶我了嗎?」


Advertisements

看著這楚楚可憐的樣子,老母親腦子裡已經開啟「自責」模式:

「孩子那麼可愛,我怎麼可以凶她呢?都怪我!」


這種感受我太能體會了,我也不想凶孩子啊,可臣妾做不到啊!

尤其孩子撒潑打滾、無理取鬧的時候,凶都算溫柔的,急眼了會吼,不吼一嗓子,她根本靈魂不會歸位!

於是,我們經常在遊走在暴怒和自責之間......循環往複。

當然這並不代表,遇到問題「吼就對了」。

因為你吼出來的話,到孩子那兒都可能變成一把傷人的利器。


Advertisements

01吼孩子,遠比你想象中「可怕」

影響大腦發育

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. Teicher 認為,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,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,影響他們的智力。

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(吼叫、謾罵等)的成年人的大腦,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(主要負責理解口語)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。

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越少,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。

Teicher 說:「我認為這些人沒有發揮出他們的語言潛能。」

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名為《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》的教育短片,值得每位父母一看。


缺乏安全感

雖然我們吼孩子的理由千千萬,但對孩子來說,他常常會覺得被吼的莫名其妙。

Advertisements

總是「不明所以」地被吼,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,甚至可能產生應激反應:做事前總擔心這次會不會被吼,變得畏首畏尾、戰戰兢兢。

影響性格

長遠來看,經常被吼的孩子,容易性格孤僻、懦弱、不自信,不善交際或處理人際關係。

或者孩子為了不被吼,努力順應家長的想法,形成「討好型人格」,小時候討好父母,長大后討好身邊人,唯獨沒有「討好」過自己。

尤其3歲之前,屬於孩子行為教育階段,TA會下意識地模仿你的行為。當你遇事大吼大叫,孩子會傳承這項「技能」,遇到問題也會通過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達情緒。

我們的一言一行,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記。只是這種不好的印記,我們可以盡量減少,不是嗎?


02這3類話,別再對孩子說了!

除了上文視頻里那些極度刺耳的語言:

Advertisements

沒用!廢物!就知道吃!

丟人!是人就比你強!

豬腦子!你怎麼不去死啊!


下面這3類暴力型語言,或許更貼近我們這代養娃人的口頭禪。

第1類:不許哭!再哭就......

淘淘媽:

淘淘今年快4歲了,幼兒園老師說他愛好行為偏女性化,我也發現他特別喜歡女孩的東西,喜歡粉色和洋娃娃。這些我都能接受,可受不了他動不動就哭。

有次他摔倒了哭個沒完,怎麼哄都哄不好,我沒忍住吼了他:

「哭什麼哭!不許哭!一點兒男孩兒樣都沒有!再哭不要你了!」

結果他哭得更難過更委屈了,好像在說「媽媽,我好傷心,你是不是不愛我了?」

我真是受不了,一個男孩子整天哭哭啼啼想幹嘛!

一段話反問:

「我已經很疼很傷心了,為什麼媽媽還要再凶我,是我不夠好嗎?」


Advertisements

假設你是這個被父母貼了標籤還被威脅的孩子,會有什麼感受?

第2類:說多少遍了!沒長耳朵/腦子/眼睛?

米粒奶奶:

米粒特別不愛穿拖鞋,我總覺得家裡地板太涼,擔心對孩子身體不好。一天800遍喊她穿鞋,可她就是不聽,跟沒長耳朵一樣!

一看見她光腳在地上玩,把我給氣得,一頓喊:

「說多少遍了!地上涼,得穿鞋!耳朵聾了?!」

結果小傢伙沖著我大聲尖叫,還跑去跟她爸媽告狀,真是好心沒好報,心寒。


一段話反問:

「我只是不想穿鞋,奶奶為啥說我聾?」假設你是這個不被允許,反被「人身攻擊」的孩子,會有什麼感受?

第3類:一點都不(聽話/省心/懂事)!還不如XXX......

嘟嘟媽媽:

Advertisements

都說倆孩子相差3歲剛剛好,老大能幫照顧老二。可我家這倆偏偏是對歡喜冤家。老二還沒斷奶很好哄,老大嘟嘟就不行了,見啥搶啥,天天找事:

老二吃奶,嘟嘟跑過來也要吃;老二剛睡著,嘟嘟滿屋跑;老二穿尿不濕,嘟嘟又開始尿褲子......

甚至有次,嘟嘟居然把老二裝進了箱子里(買玩具車的快遞箱,還沒來得及扔)!我沒忍住吼了他:

「你怎麼回事?一點都不懂事!還不如你弟弟省心!」


一段話反問:

「有了弟弟,媽媽好久沒抱過我了,我故意尿褲子媽媽也只會凶我。都怪我不懂事,媽媽好像只愛弟弟不愛我了...」

假設你是這個被冷落又被比較的孩子,會有什麼感受?

沒有天生的壞孩子,只有沒被看見的孩子。

Advertisements


尤其那些表面乖巧的「好孩子」,更渴望被理解,被包容。

03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

每位歇斯底里吼過的父母,內心都裝著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。

因為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,可卻不是每個父母,都懂得跟孩子正面表達愛。

我們常常用錯「愛的語言」,善於用憤怒、愧疚、恐懼的情緒能量,去震懾孩子,幻想著:

凶一頓,孩子就不哭了;

罵一頓,孩子就聽話了;

吼一聲,孩子就懂事了......

卻忽略了愛、喜悅、平和的情緒能量。

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.Hawkins,曾專門研究了人類的情緒能量等級,從最負面到最有能量,數值跨度為0-1000,結果發現:愛和喜悅的能量,遠超愧疚、恐懼和憤怒。


美國馬歇爾·盧森堡博士在《非暴力溝通》中表達過:

「當我們消除那些責備、羞辱、批評和渴求的語言,專註於彼此的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時,愛和尊重才真正的融入在生活里。」

反觀我們和孩子之間,當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,我們就很自然地使用一些批評、指責的語言。

但這樣「暴力」的談話方式,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被愛、不被尊重。


那我們如何用「非暴力溝通」和孩子對話呢?

第1步:不帶情緒的描述,你觀察到的孩子的行為

我們先客觀陳述,看到的行為,然後和孩子核對這個行為,

就嘟嘟的例子來看,我們可以說:

「我看到你把弟弟裝在了箱子里,是這樣嗎?」

然後等待孩子回應,是或者不是。


第2步: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

接著問:

「為什麼把弟弟裝在箱子里呢?在玩捉迷藏嗎?還是不想讓媽媽看到弟弟?或者有其他原因?」

這一步要控制好情緒,很多父母發火,是默認代入了孩子故意為之的劇情假設。情緒一旦被引爆,最容易失去理智。

然後等待孩子說出實情。

第3步:說出孩子行為帶來的真實感受

假設嘟嘟回答得「不想讓媽媽看到弟弟」,此時我們要說出感受和需求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