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懂得什麼是真正的「一碗水端平」還不行,還要教育好子女懂得該怎麼善待父母。
父母的愛,是子女們一生的依靠。
不管年齡幾何,只要父母還在,就永遠都是有人保護和疼愛的孩子。父母的支持,是兒女們在坎坷生活里,獲得力量的源泉。
不論成人的世界有多不易,只要想到背後有父母,就能義無反顧的往前走。
但有些父母並不能給子女一份公平的愛,尤其是上一代人的觀念更為傳統。當糟粕思想和行為舉止捆綁在一起,註定會給不被偏愛的一方,帶來心酸和傷害。
01
Advertisements
陳琦的外公在她上高中的時候,因患重病而離世。
外公有三個孩子,大姨遠嫁到了其他地方。舅舅剛結婚,舅媽不喜歡和外婆住在一起,母親心軟了,不捨得外婆受到一點委屈,便把她接到家裡一起生活。
父親也是一個很有孝心的人,可能因為自己的父母去世得早,他一直把自己的這位岳母,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來看待。
在他看來,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,身邊能有一個老人,是一種福分。
一轉眼,外婆便在陳琦家生活了10年,在這10年的時間裡,外婆早就和自己的這個家庭融在一起,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02.
Advertisements
在這期間,母親每天都努力工作,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母親過上相對好的生活。
外婆已經60多歲了,身體不是很好,需要更加細緻的照料,一旦健康出現問題時,到醫院檢查便需要不少的費用。
前段時間,外婆還做了一次手術,前前後後花了將近7萬,這筆錢都是陳琦的父母承擔。舅舅已經是撒手不管了,更過分的是舅媽,她甚至連來一趟醫院看看外婆都不肯。
10年的時間,一眨眼便過去了,陳琦爸媽努力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光。不僅要養育子女,還要照顧好老人,但他們的付出從來不是沒有希望和感動。
在母親眼裡,她能看著外婆每天健健康康的生活,內心就無比幸福快樂。她也堅信,自己在外婆心裡的位置同樣重要,愛也足夠深。
可就在前不久,外婆以前住的老房子拆遷了,因為是三層獨棟的房子,面積足夠大,不僅分了新房,還能拿到了將近100萬的拆遷款。
Advertisements
但外婆卻毫不猶豫地直接把家產都給了舅舅,完全沒有考慮到母親的感受。
如果這些年都是舅舅照顧外婆,這筆錢給他們也是合情合理,可母親辛辛苦苦照顧了外婆十年,即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,怎麼想都是委屈的,說不過去的。
03
Advertisements
陳琦長這麼大,很少看到母親發脾氣。她一直是一個很溫和的女人,不論是對待自己的親人,還是同事或者朋友,她都願意付出真心去對待。
但每一份善良,都應該得到該有的尊重。
他們為了照顧外婆付出多少,恐怕只有自己知道。當時陳琦剛好要上大學,之前為了給外婆看病,他們還向親戚借了不少錢,日子過得並不寬裕。
這時候家裡有了一大筆拆遷款,母親也從來沒想過,外婆應該把大部分的錢給她,但至少也要公平一點吧,如果連提都沒有提過,擱誰誰會不寒心?
但事實就是:外婆把全部的家產都給了舅舅,和母親沒有半點關係。
04
Advertisements
最後,母親還是決定和她談一談,她對外婆說:
——「媽,從爸離開後,我已經照顧你10年了。這些年,大哥從來不管你,他怕媳婦,不願意孝順你。如今家裡拆遷的錢,你卻全部都給他,這樣做是不是太不公平?您心裡,真的一點都沒有我的位置嗎?」
外婆卻不覺得自己有錯,很嚴肅的回應道:
——「雖然這些年是你在照顧我,但女兒給母親養老本來就是應該的。拆遷的錢肯定要給你哥哥啊,你如今嫁人了,就是外人,哪有給你的道理。」
母親得知外婆的真實想法後,反倒笑了。
這種笑,是自嘲的笑,笑自己這些年的傻,笑自己這些年自以為是,認為在母親心裡,她這個女兒會有多重要。
卻原來,不過是個外人罷了。
她甚至還記得當時外公走的時候,外婆無依無靠的樣子,母親心疼舅舅不管她,心疼兒媳不待見她,才讓把外婆接到家裡來住。
Advertisements
而這些年陳琦的父親,也把外婆當親生的母親來對待,但如今得知外婆內心的想法後,母親才知道,原來在她心裡,她無非就是個外人。
母親徹底失望了,她不想繼續再當一個太過心軟的女人,她堅定地對外婆說:
Advertisements
——「既然我是外人,那就沒有義務再繼續給你養老。你沒有把我當自己人,我也沒必要把你當親人,請你回你兒子家。」
當時舅媽也在場,聽到母親不願意再繼續給外婆養老,她便急著說:「媽都在你家住習慣了,你做為女兒,連這點孝心都沒有嗎?」
母親的脾氣一直很軟弱,在舅媽看來,她活得特別窩囊,但這次她沒有退讓,怒懟舅媽:「家產留給誰就誰負責,要是再像當初那樣不管不顧,我就去告你們。」
即便舅媽不同意,但最終舅舅還是無可奈何的把外婆接回了家。
05
我們常常形容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,父母的愛能讓孩子的心裡產生一股暖流。但有的人,一想起家人來,卻難免感到落寞和心寒。
就像陳琦的母親一樣,她對外婆的愛從來都沒有減少,哪怕自己有了家庭。但在外婆的心裡,早就把嫁出去的女兒,當成了外人。
像陳琦外婆一樣重男輕女的長輩,並不少見。
比如《歡樂頌》里樊勝美的母親,她只懂得不斷壓榨女兒,去填補自己的兒子。即便知道兒子不會孝順他們,可還是會把最好的留給他。
重男輕女的觀念,註定會帶來傷害。
父母們認為,既然自己把女兒養大,花了錢,如今她正是要給回報的時候,給爸媽養老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而家裡的財產,給兒子繼承也合情合理,女兒已經是外人了。
可他們卻沒有想過,作為女兒,她也是一個需要被父母愛,需要父母認同的孩子,她更加需要被平等的對待。她們是家裡的孩子,長大後有義務做到盡孝,但不是救世主,在面對不公對待的時候,也有權利說不。
陳琦的母親窩囊了大半輩子,她讓著舅舅,也不敢招惹舅媽,即便自己的家庭壓力已經足夠大了,可還是願意付出。但如今她也終於醒悟了,即便是最親近的人,也不能毫無原則的善良。
作為長輩,希望他們能早一點明白,彼此能成為一家人是難得的緣分。而親情最令人感動過的並不是能給多少財富,而是彼此留下了的愛與溫暖。
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在這世上有兩件事是毋庸置疑的,第一件事,大部分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;第二件事,愛孩子,是父母都會做的事。」
不論男女,都是自己的孩子,那為什麼要有不一樣的待遇呢?都是自己的孩子,愛一定要給得同樣多。
而一旦父母帶有重男輕女的思想,便會苛待女兒。要知道,來自父母的偏心,就是對一個孩子的否定,可能她這一生都沒有辦法擺脫心裡的委屈和心寒。
願所有成長在重男輕女家庭里的女生,能成為一個拎得清的大人。
成年之後的我們,應該孝順父母,但千萬不要傻傻的做個沒有原則的人,有些父母很難擯棄重男輕女的思想,面對毫無道理的綁架,一定要堅持原則,學會拒絕。
懂得拒絕,人生才更自在清凈。
而親情很可貴,也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擁有正確的三觀,給子女一份平等的愛。
家人之間的愛不曾偏心,不曾虛假,簡簡單單,和和美美的,迎接你的就是滿滿的幸福感。
家產全給兒子!晚年卻讓出嫁女兒「輪流養老」 女兒「拒贍養」被起訴:不養就是不孝
人到了老年時候,不管是生活的能力還是身體的狀況,肯定是大不如前,所以子女們給父母養老就會顯得特別的理所當然。
不過在子女比較多的家庭當中,誰給父母養老,怎樣為父母養老也成了一個討論的問題,以前人們的傳統觀念當中都會喜歡多子多福。
但是這一情況對於現今的家庭確實不適用的,一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,就會影響到以後的養老。
「你養我長大,我陪您到老」,一句多麼溫暖的親子告白。但是,現實生活中卻更多的是父母與子女、子女與子女之間因為養老問題,不是互相埋怨和推諉,就是大打出手,鬧出讓人笑話的家庭悲劇。
前不久,我們老家一個跟我同歲的朋友,因為不肯與哥哥輪流養老被父母起訴了。原因是,父母原本重男輕女,給兒子買房結婚不說,去年還把家產全給了兒子。但是,今年老兩口接連生病,都是她這個做女兒的出錢出力在照顧,他們覺得還是女兒靠得住,於是就想跟著女兒養老。可是,女兒也是拖家帶口的,再養父母實在艱難。於是,父母就提齣兒子和女兒輪流養老,同時每月再給他們一千塊錢。
但是,女兒不願意。她覺得,父母一直說「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」,所以房子和存款一點都沒給她。可現在父母老了,又提齣兒子女兒輪流養老,她覺得太虧了。如果父母肯把家產分她一半,哪怕不給她房子,哪怕天天住她家裡,她心裡也沒這麼憋屈。但是,她哥哥說自己作為兒子,是為家裡傳宗接代的,房子和存款留給他天經地義,而她作為女兒給父母養老也是「應該的」,不養就是不孝。
子女對父母具有贍養義務
父母要求兒子女兒輪流養老,女兒不樂意,兒子卻說:應該的。那麼到底應不應該?法律上有規定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第四十九條規定: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。其他相關法律,也明確提出了子女對父母具有贍養義務。所以,就算父母把所有家產都給了兒子,女兒也是有義務贍養父母的。
但是,法律是法律,人情是人情。就像我這個朋友被父母起訴後,被判為父母義務養老,但她的內心應該也是排斥的。她可能會每個月給父母錢,也會把父母接過去住,但是不會從心底裡真正關心父母,照顧父母時的心情也是不情不願的。這樣的情況,應該不是父母與她哥哥想要看到的。
用義務捆綁的不是「親情」,而是「孽債」
其實,生活中像這種情況還有很多,有的被父母起訴養老的子女,是真的沒良心。而有的就像我這個朋友,從小受重男輕女影響,父母偏心,雖然也養大了她,但卻沒有給她足夠的愛和公平對待。另外,還有些父母,年輕時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老了卻以贍養義務來要求子女給自己養老。這樣用義務捆綁的不是「親情」,而是「孽債」。
所以,父母們與其晚年與子女對簿公堂,倒不如年輕時學會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。尤其是有兒有女的家庭,不要因為重男輕女而偏心,在子女間盡量做到「一碗水端平」,這樣老了才能真正收穫子女們的一片孝心。
網友們,你覺得文中這個女兒,不願意與哥哥輪流為父母養老到底對不對呢?